池州杏花村的优美句子96句(池州杏花村风景区)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浅冬,桃花不来,杏花不开;有雨,极似断魂时节。恰逢同学来,相邀同游杏花村,这倒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擎一柄雨伞,入园,我们把尘世的喧嚣抛在墙外。在这“天下第一诗村”里,我极力迈出诗意的脚步,踏上杜牧曾经走过的麻石道。道旁浅枝高木,俱翠绿披身,浓郁葱茏;隐现不明的小溪,潺潺有声,诗意地流淌。行走间,微雨湿面,空气清新,顿觉心旷神怡,俗念殆尽。
沿路,那些古老的井圈、石凳、石磉,俯拾即是,莫不彰显这个村庄悠远的年轮。顾盼间,我们望见近处那一面墙,工整地镶嵌着一排碑刻,皆字迹斑驳,古朴而凝重。其一残,本为“杜牧”的落款竟成了“土牧”字样,反而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残缺,本为憾事,但在此处,反而成就一种美,一种真实无欺的美。
惊叹间,瞥见那一轮石碾,如满月,静静地歇在圈定的石槽内。耳里宛若有声,“嚯嚯”轰鸣,似远天滚动的旱雷。正是眼前这石碾石槽,“嚯嚯”滚动,推动日月乾坤,把一个杏花开满的村落从唐朝一路推来,一直推到我们面前。沿着它的印迹,我们让思维和脚步逆时跟进。
于是,我们来到“古井院”。这神秘的古井,是杏花村里最具资格的正宗原居民。麻石质的井圈,刻录着岁月光顾的痕迹,光滑,不失深沉;那井中的清泉,沿着唐朝的水路汩汩而来,质地明澈,甘醇诱人。提起那只木桶,我感觉装满了千年的风月。一种无法承受的重,让我心慌气短起来。杏花村的先民,正是用这一根绳索,凭此一吊木桶,汲取大地深处的精华,和着杏花的弥香,酿制出甘醇绵厚的绝世美酒,让晚唐池州刺史杜牧,禁不住一番畅饮,而后诗兴勃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名传千古的《清明》诗甫一推出,便引得历代多少文人墨客按捺不住热辣辣的情怀,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为杏花,为杏花村,为杏花村酒。
闻着酒香,我们来到村中的酿酒坊。我央求酿酒师傅让我来一次操作,却发现西装革履的我,像一个套着戏装的舞台小丑,与这古意的酒坊格格不入。同样,在古色古香的陆舫、焕园,我感觉自己又像极了一个精致的玩具娃娃,浅薄而幼稚。那些徽派建筑的老屋,皆粉墙黛瓦雕花窗,飞檐翘角马头墙,把岁月的沧桑,把历史的厚重涂抹得无处不在。推门而入,旧式的厅堂里,光线昏弱,板壁黯然,似乎随时会走出一位长袍马褂的管家来。按住心跳,小心翼翼地踏上古旧的木楼梯。楼梯扶手黝黑,那是岁月熏陶的.结果;楼梯扶手发亮,这是岁月打磨的结果。脚下“吱吱呀呀”地响,我猜,旧时的老爷、太太、小姐大概就是如此踩着黑暗的影子上楼的吧。
清初,杏花村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成为全国唯一收入《四库全书》的村志。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我们走进“村志馆”。立时,我被那些农耕时代的器物所吸引。斗笠、蓑衣;木犁、耖耙;风煽、水车……无一不让我感到亲切和熟识,仿佛是刚刚用过放置于此一般。看到它们,脑海里不由得闪过这样的情形———房舍俨然,道路阡陌,田园成片,桑麻相间,炊烟袅袅,酒幡飘扬……
是夜有梦。雾气如岚的杏林深处,嫣红点点,笛声悠扬,一位婉约的古典少女,提一壶杏花村美酒,笑靥如花,袅袅婷婷走向繁华的池州街头。
杏花,若白若红,在和煦的春风里,惹尽了娇羞。
那一树粉红嫩瓣,充满且端庄,在没有樊篱与栅栏的旷野山巅怒放了,它的美艳惹得不少游人前来观赏,镁光灯不时的闪烁,特别是那群俊男靓女们,争先恐后的摆出各种姿势,唯恐花季的年华没有留下凭证。勤劳的蜜蜂又怎么会遗漏这树蜜意呢?来来往往地穿梭于团团花瓣之间,用最大的张力采取香甜,完全没有顾及镁光灯下,它们的舞姿是否优美,反而,它们还不时地边舞边唱: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就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杏花开了,开得怡然,开得泰若,开得圣洁,开得让人肃然起敬,因而,人们爱惜它,舍不得去折它的枝;它用它的美艳、它的芳香,它的善良,带给欣赏它的、懂得它的人们以无限的喜悦与遐想,真可谓天地之间一景色。
杏花啊,你在为谁而羞呢?朋友用手指了指公路的右边:我们到那一边看看。天啊!这么大的杏林,我还以为只有公路边那一片呢。我们顺着穿梭在杏林中的小路缓缓走着,公路旁伸手可触的花骨朵,粉红的让我挪不开脚步,可远处山上那大片大片的杏蕾在风中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它们才是最美丽的。我依依不舍着眼前的花蕾,又向往着远处的花蕾。虽然花儿没有怒放,可这羞答答的姿态,多像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
一阵风儿吹来,洁白的花瓣飘落下来,像一场雪,像一个梦,敲打着沉睡的心灵。仔细端详它的四瓣玲珑花,像珍贵的水晶,像无价的宝石,生怕她从树上飞去,但我想风儿是不会同意的吧。
那一树的雪白,白的让人心醉。
当小巧玲珑的迎春花就要谢了的时候,会把春天到来的喜报交给第二个春的使者-杏花来传播,再由它来依次传给桃花、梨花……杏花真是个别出心裁的可爱的姑娘,把春的到来写在花瓣上,让花瓣飞到每一个睁开眼的生灵手中,你可见过如此聪明、羞涩的姑娘?
“二月杏花独洒娇”不错的。看,那雪白的杏花,像白沙,像棉花,像玉石密密地编织着它洁白的身躯,悄悄的告诉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春雨,江南、喜欢着天青色的迷蒙,山水更见奇,那些多姿的百态,在寒冬里攀越了希望的葱郁。云水之间,支撑的信念不倒,而这一季的风,便把你明媚的春色,无怜的点润成新嫁的红晕。阴霾散,经年里蕴藏的叶碧,把一切尘忧,染翠!或许,有不愿绽放的沧桑在孤独中沉默,迟放的蕴含,把躲闪在等待中沉默,错过了花期,枯萎的蕾,也在明媚中落殇。
事实上很多年没有细细的观赏和品味杏花了,对于杏花的芬芳气息,记忆中没有丝毫的痕迹。童年时代的老家的院子中央,就有一株杏树,苍劲张扬的造型,矮矮壮壮的主干,密密绵绵的茎叶。红褐色的主干离地一米多就分成丫形的树杈。每年春天,杏花初绽,粉红的花蕊,洁白的花瓣,似雪、又隐约比雪娇艳的淡淡红晕缀满整个枝桠。洁白素雅到可以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鸦雀无声,梦幻一样令人窒息的美丽。细雨霏霏里,微风拂过,花瓣雨洋洋洒洒,伤感、唯美。在孩童的心田,深植了这样一份无法涵盖、无力描绘的情愫。
又一次看到你了,你白色的.面庞,粉色的花心,正向我嫣然而笑。是昨夜泪眼朦胧,还是由于相思之情浓浓,你一见我就喜极而泣,泪花却似相思雨,打湿了我的衣衫,淋湿了我抚摸你的手臂,也浸透了我渴望已久的心田……
杏花只有安安静静地开着,你看它也好不看也罢,它依旧在田畈屋后灿烂一片。初春时光太短,没几天,它便凋零,让盛事浩大的桃花隆重登场。它好比晚会中的序曲,告诉你,春天到了,热闹要开始了,完成本分使命后,便默默地退场。接下来春天的花事太多,一轮接一轮,灿若星辰的花儿让人目不暇接,谁还会忆及杏花盛开的场景?
杏花无语,随你文人墨客怎么说吧,我自每年应季盛开,不能扰了春日的好心情。于是蓝天下,粉簇簇一大片,如云如霞,似雾霭笼着轻烟,远观染有樱花的淡雅。这时文人对它的印象又有了改变,还细分出它有俗与雅的气韵。“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它为村野的店家做了酒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让它在雨巷的晨光里,被清秀姑娘的纤手擎着。它想,这姑娘也如西洲曲里的那位,穿杏子红的单衫,双鬓如鸦雏,眉目如秋水吗?我想它更为喜欢的,还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意境,看那位长发薄衣的佳人,在月下的杏花影里,一直吹笛到天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