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美的句子描绘登飞来峰6(用优美的句子描绘太空的样子排比的修辞手法)
七上诗文默写:
1、曹操的《龟虽寿》
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杜牧的《泊秦淮》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晏殊的《浣溪沙》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8、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9、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朱熹的《观书有感》
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诗文默写:
1、吴均的《山中杂诗》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王维的《竹里馆》
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抒写峨眉山月色,即写月映清江之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岑参的《逢入京使》
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韦应物的《滁洲西涧》
以横卧舟中的撑船人的悠闲,反衬有才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诗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无回天之力,思归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诗中描绘二人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描绘竹林寺景致的诗句或描绘竹林寺幽静环境的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描绘灵澈上人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走向远方的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赵师秀的《约客》
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两句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八上诗文默写:
1、《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的《野望》: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
3、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9、苏轼的《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下诗文默写:
1、《赠从弟》
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主旨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不逢时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王维的《终南别业》
写出作者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的诗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7、李商隐的《无题》
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范仲淹的《苏幕遮》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虽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它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上诗文默写:
1、白居易的《观刈麦》
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刘方平的《月夜》
表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5、晏殊的《破阵子》
描写碧苔和鸟啼的对偶句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6、苏轼的《浣溪沙》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7、李清照的《醉花阴》
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点明主人公愁绪难耐,揭示主旨的句子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9、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悟的句子: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
10、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
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下诗文默写:
1、杨炯的《从军行》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李白的《月下独酌》
写出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孤独和苦闷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杜甫的《登楼》
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4、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诗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8、夏完淳的《别云间》
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飞来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同时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认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司马温公传家集.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在变法过程中,他更设置专局,使子芳及门人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并通过政府力量作为学校诵习的定本,被称为“新学”,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上述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 山上千寻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