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10句优美的句子人名126句(10句优美的夸张句)

作者:文案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11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未果,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魏晋( ) (6)处处志之( )

(7)屋舍俨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还家( ) (10)乃不知有汉(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渔人甚异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属( )

(15)怡然自乐( )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

(17)欣然规往( ) (18)豁然开朗( )

(19)咸来问讯(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二.判断。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5.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喻什么?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1.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5.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2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目标要求]:

1、分析近年来文言文高考考查内容,特别是翻译题的变化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3、明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4、掌握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1)(保)留(2)对(应)(3)(更)换

(4)(增)补(5)调(序)(6)删(除)

[具体内容]:

一、高考试题例析:

1、2001年全国卷: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2、全国卷:翻译两个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一)、命题特点:

(1)由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达

(2)由3分一题升到5分二题

(二)、考查重点:

1、实词:(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20个)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2、虚词:(考试说明的20个)

3、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倒装句(主谓倒置句、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附:古汉语常见的.固定结构的虚词

1、表疑问: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等)

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2、表反问: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的呢)

3、表设问: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4、表感叹: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

5、表比喻:若然、如然(译为象一样(似的))

6、助词所的结构:所以(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凭借)

所+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根据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的观点,文言翻译应达到信、

达、雅的标准。

1、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三、直译的方法:

1、保留古汉语中的时间词语、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例如:(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4)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逐路军马。

2、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使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

例如:(1)《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2)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翻译时应注意。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今楚地方五千里可,持戟百万。

4、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 )行矣。

(3)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

(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于兵势耳。

5、调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调整语序,以适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

例如:(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3)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6、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

例如:(1)夫战,勇气也。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另外,意译时主要注意古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委婉、用典等。比喻要翻译出一定的文采,借代要译出它的代体,委婉应了解它的本义,用典要知道它的作用。

四、基本技能训练(注意句中加点的词、句子以及修辞)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夫晋何厌之有?

5、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7、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11、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1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无乃尔是过与?

1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26、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2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0、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3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32、项伯杀人,臣活之。

33、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4、孰与君少长?

3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7、范增数目项王。

38、项庄拔剑舞,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9、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4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1、大王来何操?

4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4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9、古之人不余欺也。

5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规律揭示:

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

六、能力提高:

准确翻译下列各段中划线句子

(一)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故莫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吕氏春秋》

(二)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史记〉〉

(三)齐桓公好紫服,一国尽取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四)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一姬耶?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重都。

(五)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7.下列句子的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

        6.D 7.B 8.C

二、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凄神寒骨,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

1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答案:

        1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1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3.凄神寒骨,悄

1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用现代汉语

(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11.填空、简答。朝(代)的 (人名)。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

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

(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

(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B.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以塞中谏之路(《出师表》)

D.其真无马邪(《马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

青树翠

1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二)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

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

12.①全石以为底③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9~10题。(9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从小丘丁行百二十步 全石以为底

A. B.

隶而从者 卷石底以出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D.

以其境过清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0.

(1)用现代汉语

(2)“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答案:

9、[文言词语]D(没有。A 起于,介词/跟随;B 用,介词/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 清澈/冷清。)

10、[

四、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 ②下见小潭 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17、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案: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至于夏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③亻叔而远逝④斗折蛇行

21、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答案:

19、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