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指出
佛教指出
1、杯水,乱搅动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淀下来就能看透了。打坐是口头称谓,实际叫坐禅,也叫正思维修,还有行禅.住禅.卧禅等称谓。打坐不必是照释迦牟尼佛一样盘腿打坐,全世界归纳起来打坐的姿势大概就有90多种。
2、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受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只会让人充满烦恼,无从解脱。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确,天底下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解脱本是多此一举。
3、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
4、拔苗助长的事,在凡夫没有壹个能免。诸佛在众生心地辛勤耕耘,播种下菩提觉苗,但收成极少,总被骄慢的手拔起,枯萎。感阿弥陀佛的恩,如今我被阿弥陀佛捆束了自以为是的手,终免拔苗助长的过患。看着心中菩提灵苗日日增长,何其欢悦鼓舞!
5、证严法师开示:“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 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你的或 不是你的。”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不要轻看自己,自己有 很多地方是值得称道和喝彩的。
6、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7、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 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你在这时及时向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你的帮助无疑成了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原本无助 的人记忆一生。
8、苦,只要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总是好的,它让我们更加地清凉.冷峻,让我们更有深度,心灵更敏锐,健壮有力,而乐如蜜糖,它会侵蚀我们的意志,削弱心的力量,很容易让我们成为庸俗肤浅的人。正如蜜糖锈蚀宝刀之刃,乐会锈蚀我们的心。
9、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寓动于静,寓静于动,动静相依。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静中有受用,用禅的思想来指导生活,在动中才不会落空。在动中无忧无惧,反过来又能在静中得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0、生活的禅法,在于生活能够减负而行,为生活拓宽生命的契机,去承担生命的厚重,甚至是那些琐琐碎碎,生活的规则,从来都是跌宕起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考验人生的魄力与勇气,能不能把人生活成幸福,岁月在,心不老,笑一笑,忘了成败。
11、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12、再热面罩都必须戴着,否则蜂群会攻击他们的头颅,再冷他们也不能袖手,因为越冬的蜂群需要呵护。这就是养蜂人,再苦他们都不会抱怨,再累他们的生活里也有笑声。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每一滴蜜的由来,最憧得苦后的甘甜是多么令人享受。
13、酒与酒文化本为一体,因为喝的人不对而逐渐疏离,结果,只剩下酒而不再有酒文化。酒可解忧,其实解忧的不是酒,是喝酒的气氛和喝酒人的心境。许多人理解错了,以为解忧之酒等同以酒浇愁,因此喝得越多,愁也
14、初发心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当拥有一颗怎么样的心去修行。禅宗讲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净土宗讲唯心净土,还是讲心,密宗讲三密相应,还是心,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还是心,华严讲一真法界,还是这个心。离开心就没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15、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要心强,树要皮硬。凭志气,虎凭威势。怕没志,树怕没皮。起心发,树起根发。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人将这句话当做对“执著”二字的最好诠释。但我们可以将“求索”二字理解为对生活方向的摸索,既然要摸索,就少不了摸爬滚打,只有在跌跤碰撞中,才能更准确地确定真正合适自己的路。
17、人们常常为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奔波劳碌,殊不知,身外的堆积越多,离生活最本真的清静就越远。心浮气躁.患得患失之间,人很难得到沉静的安宁。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18、在易学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都有联系,即使是相隔万里的事物都具有彼此紧密的信息关联,你知道吗?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19、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20、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人涅槃,是为宴坐。《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21、人生,当学生的时候,想当孩子的时候。教员的时候,想当学生的时候。爸爸当妈妈的时候。当儿子当女儿的时候。老头当老太婆的时候,又想当小伙子当大姑娘的时候。回里想,仿佛食橄榄。以后想,如同嚼蜡头。
22、又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复清净本然?既复清净本然,云何却见山河大地?大众,如何即是?”良久,日:“水自竹边流去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23、学佛人不应该仅停留在念经.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应该迷信于烧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们应怀着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实际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众生,一切从家庭生活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内心做起。
24、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人们可以通过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这个事物的全貌。因此我们认识一件事物,不仅可以依靠直接经验,还可以依靠间接经验和逻辑推理,运用类推.归纳等思维方法,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够举一反触类旁通。
25、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事,冷落时存一份向上的心,才能享受到许多真乐趣。
26、证严法师说:“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应明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 门,无如寸心挹损。”做人一旦严重偏离道义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
27、世界怎么了?当我们离传说中的末世越来越近,当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当我们的世界被许多高科技.核污染.伪劣食品.恶性丑闻等充斥时,我们逐渐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喧嚣世界中,找不到真我的存在,回归自然便成为一种美好的祈愿。
28、岁月有情,历史因岁月有了厚度,人生因岁月有了高度,生命因岁月有了硬度,爱情因岁月有了温度。朋友,请珍惜,珍惜每一缕念想,珍惜每一份真实,珍惜每一种感觉。在珍惜中放纵勇气,在珍惜中笑傲心灵,在珍惜中绽放人生。
29、通达的人认为: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洋房轿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钱财是身外之物,能省则省,当用则用,纵使自己不能拥有,也不必为儿孙做马做牛。
30、风雨人生,一路飘摇。谁都无法将每壹个烟火过成行如流水。但我相信,走过风雨兼程,走过悲欢离合。总会有柳暗花明,春暖花开。待有一天,所有繁华都成空,时光里只剩下我与那些往事,就让我携一世安然淡淡修行。从此,在心中种一株菩提,听佛说禅。
佛教指出(二)
1、如果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劳动多累啊,我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人们大都喜欢闲适安逸,不喜欢劳累。然而,也有许多会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劳动。
2、“大悟不存师。”体现出自修自悟,不迷信权威,不依赖经典的修禅宗旨。彻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有老师接引,自然是好,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同游黄山,虽有导游指点,但领悟黄山之美,黄山之云海精神,终需靠自己的眼和心。
3、时光没有尽头,心间却终有归宿,或小桥流水,或画舫轻舟,或山林幽境,或枫竹湖畔,或北漠荒原,或临海而居。光阴不同,物色迥异,却都是顷付安静恬淡,淳厚自然的纯真禅意,都希望在心灵最美的深处,邂逅一场如花的烟雨,芳香清丽,醉人心田。
4、不论是经商谈判还是对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哪种方式最易使对方接受就采用哪种方式。当直言难以奏效时,正话反说可以改变对方的进攻方向,让对方摸不清你的真实意图,最后出其不意地一击,达到自己的目的。
5、相信自己.用微笑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考验。激励自己.用行动和努力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鼓舞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上进的心。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平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尽量达到完美。忘却自己.使自己尽快入道成佛。
6、被人嫉妒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说明你比他在某些方面优秀那幺一点点。人家与你竞争,也不是一件坏事,一则提醒你,之所以被人家竞争,说明你还没有优秀到别人难以超越的程度,二则能最大限度地唤醒你所有的激情细胞,继续奋发。
7、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为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8、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 乐事不恋,对于苦事不怨,这样,道业自然天天增长。如果真实修行之 处,能够做到的话,一定能得大受用。当你修到了欲望寡.心清净的时 候,便可以顶天立地了。
9、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10、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因为他们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11、只需微笑,真实饱满,积极的生活着,心绪淡定,豁达轻盈的笑看风云,素心一缕,于蓝天白云里舒展,于凡尘山涧溪水,掬一捧清澈的水滴,寄静美于禅心,素锦上淡墨抒写纯净晶莹,透亮优雅的品性,人生方安然喜乐,天地悠远而辽阔。
12、凡事忍让是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历练,也是人的一种涵养。忍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智慧。当你遇到让你生气或者烦闷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忍耐,忍一时的意气冲动,赢得大局的稳定。佛家主张: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相处,能忍则安。
13、禅语心量要大,自我要小。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14、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焰,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57经
15、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着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
16、在坎坷崎岖的道路上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前程顺利的人生,更可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壹个人如果要前程顺利,就必须注意善因善缘,勤修因果必获福报,前程顺利贵人相助,自然是最幸福温馨的。
17、过去的入学一门功夫,一定要拳拳服膺.顺从.尊敬师傅,才能得到师傅全心的调教和真传,如果态度轻慢,不认真学习,必致一无所成。而现在的教育普及,有许多的进修机会,老师也不只壹个,因此学习要有方针,并且要慎重选择良师。
18、壹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凡心斋坊,听了一堂了凡先生
19、会变得消沉。群中仿佛只有自己,无边无际的冷清。尔被不干系的一句话刺到心里去,疼痛不已。从来不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也不会被忧伤折磨到死去,何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情绪就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20、做壹个云水禅心的人,在纷繁的尘世中,承受花开的美丽,承受凋零的凄凉。纵算人世冷暖,天高地远,我幺们依旧可以让日子过的清净简单。日子如行云流水,我们却可以烹一杯世味熬煮的茶,于老旧的轩窗下,看一朵白云飘过,一滴雨水滑落。
21、人要学会对自己的境遇有信心。不论境遇如何,都欣然接受。因为,每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将指向壹个更加广大.完美的计划,远非我们一时片刻所能想象得到。就像污泥对莲花而言,并不是诅咒,而是祝福,就像茧对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22、雷欧纳德·威斯伽德,适读年龄:4-10,平与亲切的叙述文字与精美的绘画相映生辉,使小岛一下子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阔的远景与逼真的近景相互交织,与惟妙惟肖的动植物一起打造出富有层次的海岛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岛之上,徜徉于海天之间。
23、轻倚岁月,浅读流年。静许,一份禅意,人生安暖,一份清浅,时光无恙。拾一抹岁月静好,种一份懂得,光阴漫过秋日,收获一朵嫣然于心中,诉一段心语与禅,让一纸素念随风随雨,散落一城心语悠悠,心意遥遥。光阴如此静美,恬淡,甚好。
24、人生就如善变的天气,有晴有雨,有风有雾。这既是莫测的苦,又是多彩的乐。从生到死,就像一场风吹过。走过春夏,卷过秋冬,走过悲欢,卷过聚散,走过红尘遗恨,卷过世间恩情,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生命尽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5、生命犹如一株花,我们时刻精心地对它照料:翻土.施肥.浇水.阳光.给氧……无论怎样,最终它仍然将会鲜花调落,茎叶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体衰老.精神糊涂,最终面临死亡.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大关,也改变不了无常的事实。
26、看见一件事情,就可以了解一切事情,知道壹个人的心,就可以了解所有人的心,了解了一点道理,就可以领悟一切的道理,因为所有的地方都体现着一样的道理,看见一粒尘土,就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山河大地,看见一滴水,就可以了解世界上一切水的性质。
27、次打击或挫折,可能给你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一种新的动力,关键 在于你个人是如何对待.如何把握。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句名言:“有时, 壹个人受到厄运的可怕打击,不管这厄运是来自公众或个人,倒可能是件 好事。”
28、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总是和别人比来比去,就会丢失自己。即使自己某一方面比别人差,也要学会从别的方面找到平衡——也许在另一方面,我比别人要优秀。
29、佛说:“危难时,谁不想有人伸出温暖.援助的手,你赠人玫瑰,必 手留余香。”佛的本质是让人行善,有时我们助人也并不是为了手留余香, 只是不想欠下一笔道德债而已。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话,也就不可能 领悟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真谛。
30、出家者有出家者之家务事业也,即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也”。在家人有在家人之家务事业,即仕农工商,各操其一,赡身.养家.利国.益群之业也。否则,即为世之负债人,更何能成就佛法中超世之志业哉!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