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圣人名言

作者:文案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13

古往今来圣人名言

1、心境清凉,忙碌便是欢喜,人心安定,环境即太平,便见世外桃源,工作中的忙碌便为欢喜。

2、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3、恶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送礼物与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 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4、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 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 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着 便是不易,我们要学会进取,更要懂得舍弃。

5、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向最高的地方去找,不从平易的地方去觅,向外去找,不朝自己内心发掘,因此,便迷入悟中,为了追求悟,又陷入迷中去了。——耕云先生

6、问:“如何是诸佛行履处?”师日:“青松绿竹下。”——《风穴延沼禅师》

7、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根尘既谢,锐光现前。——《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8、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马祖》

9、壹个人拥有比较健全的意识是成功的关键。习惯于听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动自发,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你就永远抓不住新机会。

10、幸福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哲学,而仅仅是壹个简单的心灵变化。那些充盈在我们周围的每壹个小小细节,都填满了幸福。

11、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上,我们要能够忍耐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历劫成圣”。

12、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钱带来的物质愉悦,也不是显赫一时的声名带来的精神满足。幸福只是一种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平凡中体味出美的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简单中领悟甜蜜的态度。

13、佛说:“人要少欲.知足,知足则会感到幸福。”物质的贪求是没有止 境的,已经有了的,希望多一点,多了又希望

14、倘若壹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15、我们安详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心安无愧。不要改变生活,……不必烧香.磕头,不要增加生活负担,现在的人够忙了。——耕云先生

16、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以前产生的种种杂念.妄想和偏见。智慧点请侍者不开悟,所以辜负了国师。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故步自封,是不是也辜负了我们自己呢?

17、亦.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志公和尚大乘赞》

18、问:“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为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宗教箴言录》

19、无数人随着起伏不定的命运和变幻莫测的生活时而升至顶峰,时而坠入深渊,但这都是生活的必经阶段。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曾经历苦难命运的严苛历练。

20、外在的修炼不能使人超脱,真正的感悟来自心灵的体验。

21、只要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对症下药,自能药到病除。

22、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达摩大师悟性论》

23、以文字般若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观照般若让安定的心稳固,以实相般若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24、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

25、俗话说:“行道要如水,立志要如山。不如水,不能曲达,不如山,不能坚定。一对生活怀有积极态度的人,往往是胸中有志的人。他们的理想可以大如一座山峰,迎向风雨.傲视霜雪而巍峨不倒,也可以小如一株野草,嫩叶匍匐于尘埃,根脉却伸向大地。

26、所谓“绿灯的爱”,就是一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正当的爱,佛教并不排除世俗的爱情。例如,在《善生经》及《玉耶女经》里,佛陀告诉那些在家的信众,什么才是符合道德的爱情,甚至在《华严经》《维摩经》《宝积经》中也都强调伦理纲常.感情生活等。

27、可悲的是有太多的浪子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错过壹个又壹个来救自己 的菩萨。

28、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所以 有时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29、有时,人之所以难以坦然面对贫富.祸福.悲喜,是因为心不安定,容易被外界的境遇扰乱。

30、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31、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大珠禅师语录》

32、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 常在佛国。”我们可要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 最终能够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33、说儒家.说佛家.说诸子百家,用心是一样的,但是在行为方面彼此差异很大。他们的共同用心,就在于都是想教育人们与人为善。

34、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要求,所有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亵读。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35、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

古往今来圣人名言(二)

1、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公平的,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像佛说 的:“别人能够帮得了你一时,但帮不了你一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 个人能真正帮得了你一世,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2、做人.做事.做生意,都要时刻怀着一颗大慈悲心。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些什么,这是一种大爱。任何复仇的心在大爱的慈悲照耀下也会平息,迷途的灵魂也会被唤醒。

3、放低姿态,谦虚做人 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 谦卑缺乏智慧。

4、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5、药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干莲台上。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有以观音.势至为其胁侍菩萨的。

6、做人做事需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心胸要大,落脚点却须实在,着眼宜深,行动起来却要稳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话。

7、昨宵年幕夜,今朝是岁旦,都大寻常日,世人生异见。不解逐根元,只管寻枝蔓。新旧只如今,仔细分明看。若也更商量,秦时铎铄钻。——《法演禅师语录》

8、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 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的浮华 欲望,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 东西,你才可能获得

9、有些人总是斤斤计较,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会吃亏,更怕让别人得了便 宜,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领悟到

10、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 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11、问:“在路上遇见出家僧宝,不知可在路上顶礼或如何?”答:“居士见僧宝,自应顶礼。但在通衢马路,方便合掌问讯可矣。缘路上车马往来,若匍匐顶礼,则碍交通也。”——李炳南居士

12、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佛陀的格言》

13、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 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众中去,融人到社会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 命不凡,为人处世不张扬。

14、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时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少室六门》

15、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财富,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财富,心中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财富。

16、慧律法师说:“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愚痴的 人,一直想要了解别人,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17、佛语有云:“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循环相生。”人不能产生报复的情 感,一旦产生报复的情感,我们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佛让我们以慈悲待 人,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一定要放下,才 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8、换位思考,善于理解别人,创新,时常能给出好的建议,诚实可靠,经常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专业的知识。客户最讨厌的销售人员】话多,欺骗夸张,不负责任,没主意,没耐性。

19、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须要行证。若无行证,徒信无益,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20、在人生的跑道上,今天不成功,就比别人落后许多,要想追上他人,后天需付出百倍的努力。何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对许多人来说,今天不能成功就意味着永远不能成功,因为青春和机遇不能再来。所以,要抱着及时成功的信念去行动,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21、虽然世人皆知诱惑苦,但仍无法抵制诱惑。究其原因,就是弄不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欲求。心中无欲无求的人,不仅不为诱惑所动,还能舍身成就自己的修为,同时也保全他人的尊严。

22、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证严法师

23、话说多了,漏洞就多,容易出毛病甚至引火烧身。不难理解,这是对 说话“多”的人而言的,譬如滔滔不绝的醉鬼.妙语连珠眉飞色舞的政 客,这类人因话多招致的所“失”往往惨重,譬如醉鬼丢了性命,政客落 得革职除名,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经验教训的。

24、佛说:“有缘相见生喜欢,意见不合心且宽,能包异己成大器,只求 小我路不转。”

25、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26、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懂得修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心灵得一方净土。那 幺如水一样的宁静,清风一样来去自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禅之境界,那 也就是无烦恼.证菩提的清凉佛界。何乐而不为呢?

27、学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识,也不在于你在山洞里闭关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导我们的人格标准你能做到多少。

28、思路清楚就会聪明,情欲深重就会思维迟钝。

29、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 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时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30、欲得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观心论》

31、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强自立,依靠自己,才能有 幸福的人生。

32、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燃灯法师

33、细细想来,人生苦难几多,失败寻常,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伟人,多数人注定是芸芸众生里的一棵凡草。然而,即使是一棵草也可以向往天空,只要它明了自己的根扎于厚实的大地,并对此心怀诚恳的感激。

34、我们所处的环境,无论好坏,都象是火宅一样,充满各种躁动的情绪和难测的危险。《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偈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家眼中,三界都是水深火热的环境,而工作中需要处理的烦恼尤其多。

35、做功夫人不可寻文逐句,记言记语,不但无益,与功夫作障,碍真实功夫,返成缘虑,欲得心行处绝,岂可得乎?——《博山参禅警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