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慧语聪慧内心

作者:文案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64

佛教慧语聪慧内心

1、在灿烂的时刻带着灿烂的心情开始全新的人生旅程,信仰是你最大的本钱,行动是你最雄厚的实力。沿着光的方向,朝着希望的目标,我们的使命就是前行!

2、破坏大自然,等于破坏自己的家园,浪费资源,等于浪费自己的福德,伤害动物,等于伤害自己的生命。最终亏损的还是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啊!如果你真的疼爱自己的话,应值得慎重。

3、佛陀就像太阳:太阳远离乌云密布,佛陀远离烦恼障碍,太阳的光芒普照大地,去除一切世间的黑暗,佛陀的智慧照遍宇宙,去除一切生命的无明,太阳的温暖能令一切万物生长,佛陀的慈悲培植一切众生的善根。

4、境随心转,我们一思一念决定着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我今生会遇见什么人.做什么事.吃什么饭.挣多少钱.住什么样的房子,走什么样的路,这一切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5、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照顾,才是健康的群体社会。如果有意无意间毁人形象,无异于“逆风扬尘”,终会被自己撒出的沙子反拂自己的脸上。所以,毁谤他人只是徒然毁坏自己的形象。

6、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能豁达地懂得:人生不仅仅是获取与拥有,有时放弃与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平静的心,令所想所见所闻更清晰,平静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减。平静的心,让生活更轻松.自在,也更乐观.简单。

7、商品品种越多,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社会现象越丰富多彩,越让人无所适从。在这个琳琅满目的社会大商场,你如果没有眼力,缺乏定力,内心贪婪,优柔寡断,到头来要么择非所要,要么两手空空。

8、报恩尽责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64经佛言

9、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056

10、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钻石之类的东西,而是爱心 与慈善。当我们给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及时的帮助时,我们就 得到了无价之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爱他人,不要只为自己 着想。

11、不计较人生的重重困境,因为每一分钟,我们都能抖落满身重负,放开过往的一切,开始下一段精彩。

12、既有弥陀,何必自苦自恼?弥陀都接受我们了,我们何苦自己不接受自己呢?弥陀都说“你这样念佛就可以了”,我们为什么还说不可以呢?

13、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反省,紧记“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圆融一切众生。

14、悟道跟吃饭一样,一定要自己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别人帮你吃饭,那是不现实的。听闻道理却没有领悟,跟盛了饭却没有吃一样,不能变成精神的营养。所以,要打消投机取巧的心理,将成功希望寄托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上。

15、应其等心,于一切众生亦等心与语,无有偏党。……于一切众生中下意,亦

16、每一次转念都是幸福的好机会,转壹个视角看待世界,世界将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对待人和事,人和事无不轻安。

17、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18、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19、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谓“敢作敢当”.“一人做事一人当”就是这个意思。这其实是要求人具有社会责任心,为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承担责任。要敢于担当,推卸责任是可耻的。

20、佛说:人的生命,只在壹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21、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已.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

22、除了算命之外,有些人也很讲究“风水”。其实,福人居福地,任何屋子.任何地理,都与居住在此的人过去所造的福业.恶业有关,由不得人,因此,一间屋子的位置,若只凭粗浅的见识来论定风水,则居住下来一定不会平安,因为居住者的心态已经受到影响。

23、学语言,听很重要。会听自然会讲,不会听就不会讲。学讲法一样,首先要会听。反复听,仔细听,深入其义,听成自己的,自然就会讲。

24、许多时候,许多美好的事物,能得到的是秋之一叶,是值得珍重的缘分,而

25、大善之人的布施,是真正的清净布施,行善而不求福德的果报。正如孔子所说:“求仁而得仁。”本是出于善良之心,想做一件有利于人的事,现在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了,可以心满意足,还要求什么呢?

26、不听讥谤。不要理会流传的讥讽毁谤。壹个人如果经常注意流传的谣言,则心里会愈觉难过,人一难过就有烦恼,愈没有心情去做其他正事。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壹个有智慧的人,绝不会乱传谣言,当然他更不会轻易听信谣言。

27、学习可以增长智慧。智慧用来改变人生。成才之路没有捷径。诚实谦虚地求学。

28、人活一世,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一 份助人后的快乐。人与人之间互赠“玫瑰”,为大家的生活都平添了诸多 快乐。这时,我们与其说是手留余香,倒不如说是“心有余乐”。

佛教慧语聪慧内心(二)

1、当志工有三要:要不畏苦,能耐劳,要愈忙愈开心,愈做愈欢喜,要体悟无常,柔和自在。例如:知道病人得了癌症,不要展现忧愁的气氛,要轻松自在,理智地开导病患。

2、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无数人心血的投注,才能顺利地进行,假使对周遭的人有了疑心,谁还乐意帮助你呢?壹个人心中有了“疑网”,别人若想走进你的心中,立刻就被疑网隔开,如此非但无法建立互信的感情,甚至会彼此猜疑争斗。

3、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往往就蕴含在日常生活的一问一答之中。看似浅显的问题,其实很深奥,看似深奥的问题,实际很浅显。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是生活中的凡人,最高深的哲学不是圣贤的语录,而来自凡人的追问。

4、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 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位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5、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不但不会有快乐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健 康,于是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仇恨只能是一种无能之举,假如别人伤 害了自己,千万不要只会怨恨,关键是要学会慈悲,并避免被别人再次 伤害。

6、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7、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127经

8、财物收藏得越多,则会失去得越多。还不如在积聚多的时候能够自动地散财。从高位上迅速地跌落下来,还不如始终就处在中下等的地位管束住自己。所以古人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这是一种很深的见识。

9、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莫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10、要能“施无畏”。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很多,诸如南海大士.圆通大士.白衣大士.大慈菩萨.大悲圣者……“施无畏”也是观世音的圣号之一,它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众不要恐惧,在应世上得以无畏,而救苦救难。

11、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围的环境,都是美而善的。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12、学佛的过程,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目标的过程。提升的真正终点意味着开悟,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个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认识自我又是为了消融自我。

13、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徐书缊书》

14、壹个懂得在婚姻里收放自如的女人是睿智的,要知道,男人就像沙,你抓得越紧,他消失得越快,男人就像风筝,你只有放长线,他才能飞得越高,但他无论飞得多高,只要你不时拉一拉手中的线,他还会回到你身边。

15、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与禅定。

16、家庭成员必须要懂得跳探戈,彼此礼让进步,要知道交换立场,彼此体贴关怀,要常常赞美.鼓励,彼此扶持慰勉,要学习幽默风趣,营造温馨气氛。星云《佛光山开周年年鉴》,第455页

17、所谓人,就是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觉到自己本身的存在,人生也就无法开始。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18、心明才能眼亮。如果方向搞错,甚至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就会劳而无功。不论干什么,都要开动脑筋抓住关键,掌握正确的方法,仅仅不怕苦.不怕累是不够的。

19、无论我们的心安定.稳固还是发挥功用,修行的成长都是阶梯式的,需要壹个过程。要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地成就和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20、经在手,心开悟解,一门深入,心神自定。参禅不如行禅,坐禅不如悟禅。话多伤气,念多伤神。志向高大的人,须向低处求道。万物须冬藏,能人要潜藏。心想天地,不如无心一事。

21、我富有你就不高兴,你富有我却不生气。你贫穷便憎恨我的富有,我富有却同情你的贫穷。做好事就会得好报,做坏事就会得到处罚。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这些话,你不妨去查阅一下经文。

22、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你的壹个甜美的微笑,你曾经扶助他人的一双温暖的手,你付出的关怀洒出的爱,哪怕只有萤火虫一般微弱的光亮,也会温暖一颗孤寂的心灵。

23、无为学僧的烦恼来自于与师兄弟们的比较,来自好胜心理。“为什么 要与别人相比。别人有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是啊,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什么非要和别人一比高下,自寻烦恼呢?

24、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借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25、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人不会离开,包括死去。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命里,有许多的驿站,有许多幻灭的 场景。一切都会幻灭,然后归于宁静。

26、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掬一抹禅意入墨,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

27、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28、人若能在宁静的心态下生活,便会有精力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体会世间的人情道义和善良,因而才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佛教慧语聪慧内心(三)

1、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壹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2、你也唯有细碎聆听那些起伏与凋落的禅音,找那沉陷于此时的暗凉倾覆与红尘朝夕,且衬着这烟尘华暖里的钟磬弥弥,以及那沉迷于旧事里,花朵映落于流水的情意。

3、“恶口”指的是言辞粗野,态度.词句都让人难以入耳,说脏话.狠 毒的话.骂人也属于“恶口”之列。佛教对恶口詈骂恼人之言,是最禁戒 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 语,不应恶语。”恶口骂人,会报应自己。

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5、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莲池《竹窗随笔》

6、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在一起,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7、真爱你的人,眼里没有尘世的杂质,他没有过多的物欲,他不会要求你给予

8、你不算计别人,别人算计了你怎么办?懦夫的做法是做阿Q,大不了是儿子打老子,勇者的做法是黑旋风,打他一顿再说,智者的做法是诸葛亮,借他壹个荆州。凡人没有好法子,只好一吵二闹三上访,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9、爱心和智慧是最好的心灵良药。爱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净化自己。拥有爱心和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更是有意义的人生。

10、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质,并且为众生指出了壹个美好的愿景:经历若干年代后,众生皆可作佛,世界将变成壹个没有烦恼痛苦的佛世界。

11、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我们谦虚对待的话,我们的福德便会更加增长,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随之生起我慢的话,我们的福德不久就会消失。

12、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像被屠夫拴住的麇鹿一样。中间需要壹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壹个勤劳耐久的农夫耕田一样。最后需要壹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壹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冈波巴《宝鬘集》

13、如果方向正确,坚持就会一步步向成功靠近,即使最终失败了,你的人生也已经成功。因为坚持,你没有虚度时光,因为坚持,你留下了生命的印痕,因为坚持,你的灵魂不苍白。坚持需要信心.耐性.隐忍,坚持使你的心灵变得强大。

14、万境时时现前,不容我等思量。但能精勤用功,了知万境之实相,顺逆 何堪惑我扰我?何谓一了一切了?且于一句话头上明了,什么是无?! 话头不了,仍被有无惑,被生死惑。

15、虚荣从来就是心灵的毒药。贪慕虚荣可以使人不明是非,不辨真伪,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人啊人,千万不可因为贪慕虚荣而丢失了真实的自我。

16、希望的源头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希望不是奢望,希望是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奢望则是一种看不清自我的盲目自大。

17、除非海枯石烂,苍海变桑田。于是我求佛祖,来世把我变成一只填海的燕,历经千辛直到把大海填满,换你我今生的缘。所以佛安排了今生的相见,让我与你尽这一段未了的前缘。缘尽,则曲终人散。

18、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19、与世为善,随处结祥云,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类要学会遵循的壹个处事原则。以己心换彼心,以己爱博彼爱,他人他物所不能承受的,必定也是自己所不愿的。天地万物因果循环,花开花落相处是缘,往来皆客聚散随缘,一盏清茶心结千年。

20、人间佛教生活佛法化,生活中要有信仰,举凡婚丧喜庆.房子乔迁等,应以佛教仪式行之,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风水.时辰,应知只要心好,则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

21、应知菩萨发菩提心,所修行愿,所有志乐,广大如法界,究竞如虚空,虚空究竟无穷尽故,我愿究竟亦无有尽,法界广大无边际故,我愿广大亦无边际。诸众生界究竟无尽故,我愿究竟亦无有尽。“四十华严”卷八

22、全人教育:要能自觉,要能明理,要有自动自发的自我学习精神,要自我突破,要能如禅师们不断“提起疑情”.“参究话头”,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

23、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欲望所驱使,才能使心灵更清净,才能拥有快乐的心境,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24、无有虚空人,无诸人用人,无想不想入,无今世后世,亦无日月想,无往无所悬,我已无往反,不去而不来,不没不复生,是际为泥洹。如是像无像,苦乐为已解。《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25、法师对信众,最好不远不近。譬如地球距离太阳即是不近不远,所以适宜生存人居。过近则日光暴烈炙烤,过远则日照不足,阴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长。

26、人活得累,一是太认真,二是太想要。欲望和诱惑,迷乱了你我的心,挣扎在追求与放弃之间,纠结在取舍与得失之间。人生中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只有到最后一刻,才会真正的明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