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婵心

作者:文案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78

佛性婵心

1、众生与佛无异,大智不同于愚。何必向外求宝,身田有明珠?-宝志公

2、坐禅不是一种形式。如果你想真正成佛,坐禅是没有用的,但你应该从心底去感受。

3、但千万不要耽误物欲,为外物服役,也不要执法不悟,舍近求远,脱离现实生活,颠倒迷茫。

4、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也是如此,诸法也是如此。《维摩经》卷,弟子品

5、欲望太多,没有控制,人的心就会发生病态的畸变。欲望少,努力少,幸福感油然而生。

6、欲!我知道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想汝,就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7、不要诽谤人,也不要看是非。但是,看自己的行为,意义是否正确。《加一阿含经》卷十不好

8、明镜止水澄心,泰山乔岳立身,青天白日应事,山月风待 人。

9、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善断有漏种,永度生死流。《一般涅聚经》卷寿命品

10、白天的节义从黑暗的房间漏水中培养出来。旋干旋坤的经纶,自深履薄 处得力。

11、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心中有法喜,念念不离禅。

12、恋爱时,他以为你只能给你打电话发短信,结婚后,他可以呼之即来,挥之不去。

13、若初发心,誓愿当佛,已过诸世,应受世供养。(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

14、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完全由客观的环境创造出来的。以平常心观世间无常,就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15、能不能有一丝笑容,口中能不能做心训练,在心中建态,培养自己安静的心?

16、行人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心良能,没有人救不了人,造福人群,这种救人之心就是菩萨之心。

17、特入空门问苦空,敢问禅宗禅翁,梦是浮生吗?复浮生是梦?-白居易

18、古人说:真诚来了,金石为开。把所有的心思和潜能都用在壹个人生目标上,就能看出真诚的力量。

19、人要感恩四种恩德:一是天地之恩,二是父母之恩,三是三宝之 恩,四是众生之恩。

20、智者离众恶,一切端严,愚夫犯罪,全身丑陋。《大宝积经》卷九十五,善顺菩萨会

21、佛陀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教会众生意识和佛一样的智慧,也教会众生和佛一样的自性,都能修行慈悲和智慧。

22、行善去恶,求真理登净域,为佛法人宝山学习,想知道世上刀兵劫,却听屠门半夜的声音。

23、设在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法,不称为供养。《华严经》卷兜率宫赞品。

24、父母是孩子的模特,老师是学生的模特,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

25、内心财富无价宝,造物忌名尤忌财,为什么钱保不住?聪明反而被聪明误,智者保富也保福。

26、世界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这种说法往往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深刻。

27、念佛人这顶帽子是如意帽,知冷知热,能大能小,任何人都不大不小,刚刚好。

28、世界上有五种感官幸福,心是第六种,放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可以摆脱痛苦。《经集》第九章《雪山夜叉经》

29、宁可苦恼,羞耻,平庸,但不能耍小聪明,自以为是,提高自己,伤害常住,亵渎圣教。

30、学我们法门的人心中没有圣道色彩的偶像。我们在慧净法师身上看到的是弥陀的光。

3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名利和感情,而是慈悲和智慧。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32、纯洁的心不怕别人的诽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诽谤反而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佛性婵心(二)

1、妄有非实故,与所见不同。由境相虚妄,能缘也不存在。陈那的《掌中论》(古印度)

2、宁愿心脑愚蠢,也不愿心脑愚蠢。头脑愚蠢的人,谦卑柔软,人人爱。头脑愚蠢的人,傲慢坚强,人人离开。

3、无病是最大的利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朋友是最亲近的人,达到涅盘的境界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4、众生界是众生界,众生界是如来藏,如来藏是法身。

5、名利如井,易进难出。世界上有钱有名有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快乐。

6、加上所谓的外缘,是正报所依,世人不能此,缘劣怨别人。(明)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科颂》

7、所有的修行方法,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集心灵。修行主要是为了摆脱假我,增加真实的自我。

8、心如镜。虽然外面的景物不断变化,但镜子不会转动,即境转而心不转。一证严法师

9、禅宗语言感知生活的句子 现在人们学习总是不合法的,就像一只不能区分东西的羊,只要触摸鼻子吃进口。

10、佛所开演的一切,无限方便都随悟,设定如来不说,也能解决勤练。《华严经》卷十回向品

11、名利,愚人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头。(有部律)

12、做人以身,先净化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影响他人,才能真正做到庄严.尊重他人。

13、人不能用恶语,说话要考虑后果。恶语会导致灾难,甚至杀人。

14、如果你想经常保持快乐,不要把人和事当成是非。有些人经常担心——因为别人无心的话,他故意接受。

15、在苦恼的众生中,能够勇敢.精进.慈悲.快乐地拯救苦难的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和永恒的解脱。

16、包五种,六根六处,无知烦恼暗,自性清净。《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

17、要看清人生的道理——用心转贪,用慈悲转愤,用智慧转愚蠢。

18、修行不是比赛,而是培养自己的耐力.专注力和宽广的心。

19、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心灵充满了情感,一切都是空的和无性的。如理观察,一切都是无性的。《华严经》卷菩萨问明品

20、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参禅何须山水地,灭而心火自凉,净除其心如虚空,使其所向无妨。

21、菩提没有树,镜子也不是台湾,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有灰尘?·行由第一》

22、善良善良的人,以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若以利己为利,则只是聪明而不是智慧。

23、若人欲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赞品。

24、就像矿铁一样,数人百炼,成精金,……昼夜不止,便获果证。《出曜经》卷九

25、没有必要抱怨世界上人情浇薄.功利主义.善良没有回报等不公。事实上,这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好时机。

26、从内到外,而有知识的学生,是故识不存在的,比如幻觉。(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一

27、身如闪电,类干凯婆城,云是什么于别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28、佛教:学佛道的人,佛所说,都应该信顺。比如吃蜜,中间甜,五经亦尔。四十二章经

29、不得滥用志愿者,不得随意支持信徒,尊重.教育和提高志愿者,并给予未来发展机会。

30、时间用了之后成果,即足够,用了很多时间收获,也就是不够。

31、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毁灭,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违反,没有什么是贪婪的,没有什么是厌倦的。《华严经》卷十回向品

32、道理是人生的长远之路,不熟悉地理就会走错路。因此,今生要熟悉未来的地理学。

佛性婵心(三)

1、世界森罗万象,一切都存在。因为我们主观上有妄想和执着,我们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2、悟而不度,众生就在那里,或父母,对你恩重如山,不孝不敬。

3、得转依故,超越图像,即知事有没有区别,现量智见生。(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26

4、令舍前,也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是生死之难。佛说黑爪梵志经

5、问:诸圣收光归源后怎么样?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6、忍就像搬石头压在草地上,地下的种子依然存在,只是暂时无法长出地面。

7、当你年轻强壮的时候,你可以一口气向上冲,但是冲力太大,难免会筋疲力尽。所以走走停停,困倦,目标还很远。

8、如幻如梦,如干凯婆城,说生活灭亡,其相也如。(古印度)龙树《中论》卷观三相品

9、实践者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测试自己——锻炼抵制烦恼的力量,测试自己的注意力。

10、南无阿弥陀佛,只要读得好,成佛还有余额。不学他法有什么遗憾?(印光大师)

11、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恶性,常认贼作父,慈悲,可以化敌为友。

12、对无缘的人,不起排斥.恼恨心,对有缘的人,不起贪着.执爱心。

13、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一旦确定,就不要贪图沿途的繁华,也不要怕路上的困难,只要还能活着就够了。

14、没有形式就不足以显示内容。但形式要取诸中道,不能野也不能乱,尤其不能忽视形实如一的掌握。

15、每个人都有一颗菩萨心,也有和菩萨一样的精神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力量,它永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

16、真正的幸福和幸福不一定来自物质文明,而是来自健康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17、不管身边的人怎么刺伤身体,心里还是要充满善意,这样,自己就不会受伤,也不会受伤。

18、不要等闲暇时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莫据现在。-云门文偃禅师

19、世事无常,世事风险,谁愿意勇敢,谁愿意冒险,不勇敢,不做决定,最安全。

20、食物.色彩.财宝,无论多么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宋)冈波巴波巴《宝丽集》

21、做官的人应该知道进退之策,不知道就官危,有钱人应该知道施舍善举之策,不知道就命危。

22、优化自己的素质,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慧,强化力量。

23、懒于一事,懒于万事。容易的人,自知非道器。(日本)道元《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

24、任何财富都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妄想不劳而获的人只能让自己更不切实际。

25、希望不是妄想或奢望,而是对未知的喜悦和热情。

26、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你能正确对待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他。

27、云何正见?所谓现观前方便慧,正现观慧,与现观后所得慧。《分别起源于初胜法门经》卷下

28、人人应时时“居安思危”,莫等“危时方思安”。修行人更要时时下功夫,以备四大不调时能安然度过。

29、当感情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用大爱去爱它所爱的,我们也应该退一步,用宽广的心去接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智慧的爱。

30、我们的精神必须有抗体才能免疫,也不会受到外部环境或人员的影响。这种抗体是注意力。

31、凡夫人所在的起点,不如头发许实事,而是颠倒故事。《摩诃般若经》卷七喻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