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语录
佛系语录
1、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2、命运很吝啬,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壹个人:给了壹个人美貌,就可能剥夺他的智慧,给了壹个人金钱,就可能剥夺他的健康,给了壹个人天赋,就可能剥夺他的自由,给了壹个人成功,就一定会在过程中制造些苦难。
3、当我们拥有很多钱财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面对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懂得感恩之人变得更加珍惜,并善用它来做
4、看人看根本。佛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不计一切而救度之。佛性是金,罪垢是尘,不因尘而弃金。有人看人,只要看到壹个缺点,其他再多优点也看不见,这样不好。母不嫌子丑,阿弥陀佛看我们都是好的,很可爱。
5、钱财,如果妥当使用,能让我们迈向幸福,如果使用不当,会让我们趋向痛苦。钱财乃一切善与恶的媒介,具有爱心和智慧之人,能善用钱财,自私和愚昧之人,则会使用不当。
6、佛言:于我灭后,有能真心礼是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菩萨僧者,是名报三宝恩,即灭十恶五逆及谤方等,灭是罪已,应以须陀洹得度者,授予须陀洹果。《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
7、修行的人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恭敬修善法。与一切境界绝 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 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8、如果我们足够善良,足够完美,还有人对我们冷嘲热讽,还有人紧抓着我们卑微的过去取笑我们,我们可以不必在意,只须丢掉那些坏脸.色,坏的评价,淡然地面对一切是非功过,我们会过得很快乐。
9、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着衣吃饭’。学云:“着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10、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大乘密严经》卷上,生身品
11、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2、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承担,所谓恪守本分不过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该做之事,无非是合于伦理.不悖法律,即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助长个人身心而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该做的事情则与之相反。
13、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满地花开?不在意一棵树,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任何伟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14、菜根谭》中这样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也就不能再欺骗蒙蔽自己。
15、有一句禅语叫掬水月在手。虽然月亮在苍天之上,但是如果我们开启智慧,掬一捧清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可以出现在掌心之中。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生命的极点奋力一搏,或许会看到一处全新的景观。
16、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17、通达的人认为: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洋房轿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钱财是身外之物,能省则省,当用则用,纵使自己不能拥有,也不必为儿孙做马做牛。
18、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19、个婆罗门自以为自己很神通,不用修行,但是一佛偈使他们醒悟 了。他们无不为以前的想法而懊悔,而且又回到佛前忏悔对佛的不敬,从 而专心修行,变成了四个罗汉。四个婆罗门的经历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 要紧,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及时修正,永远不晚。
20、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途黑暗中。《心地观经》卷六,离世间品火莫热于淫,捷莫疾于怒,网莫密于痴,爱流映于河。《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21、佛说,放下得轻松之福报。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 为放不下很多东西。放下不是放弃,放化妆品不能为女人增色,许多女人却不能拒绝,扮酷不能令男人威武,许多男人却趋之若鹜。殊不知,化妆品的开销,扮酷的费用,均要用自信埋单。
22、菩萨所持之戒,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外,更增一饶益有情戒,即一举手一投足之动机,悉以利群为前提,若不然者,则犯戒。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23、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 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 枯竭。
24、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084
25、即使是正确的决定,也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才是正确的,到了下壹个阶 段,要依据形势作更有利的选择,否则,死抱着最初的决定不放,就是无 谓的固执了。
26、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不断的抉择。人生,总要绕过那么长的路,走过那么多桥,方能悟得青山绿水的禅悦之境,尘世烟火中,无论怎样的浮华,也会淹没在这流年的急景中,走过人生的山高水长,最真最美的,仍是那颗纯净安然的心。
27、初发心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当拥有一颗怎么样的心去修行。禅宗讲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净土宗讲唯心净土,还是讲心,密宗讲三密相应,还是心,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还是心,华严讲一真法界,还是这个心。离开心就没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28、我有一间屋子,是父母为我修盖的。这间房我已经住了八十年,近来已经损坏破败。早就想换个住处了,却有一些憎爱之情难以割舍。等到这问房彻底毁坏时,彼此之间也就没有挂碍了。
佛系语录(二)
1、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日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日狂。智颛《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宗喀巴《显密次第修行科颂》
3、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 乐事不恋,对于苦事不怨,这样,道业自然天天增长。如果真实修行之 处,能够做到的话,一定能得大受用。当你修到了欲望寡.心清净的时 候,便可以顶天立地了。
4、酒与酒文化本为一体,因为喝的人不对而逐渐疏离,结果,只剩下酒而不再有酒文化。酒可解忧,其实解忧的不是酒,是喝酒的气氛和喝酒人的心境。许多人理解错了,以为解忧之酒等同以酒浇愁,因此喝得越多,愁也
5、谀谄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
6、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夏莲居《自警录》
7、有这样一幅楹联:满腔欢喜,笑看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没错,它说的就是弥勒佛,见过弥勒佛的人,往往都会陶醉于弥勒菩萨无与伦比的朗笑,更羡慕他的超级大肚子,但又有几人能够参透其中的禅意呢?
8、相生,不一定就好。因为贪生缘于怕死,太弱才会求生,吃饱了不求食,只贪泄,相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能者多劳,没有能量根本就无从折腾,对手对你的打击大小取决于你的实力!
9、应知菩萨发菩提心,所修行愿,所有志乐,广大如法界,究竞如虚空,虚空究竟无穷尽故,我愿究竟亦无有尽,法界广大无边际故,我愿广大亦无边际。诸众生界究竟无尽故,我愿究竟亦无有尽。“四十华严”卷八
10、菩萨摩诃萨于四大身生药树想,随诸众生须手与手.须脚与脚.须眼与眼.须肉与肉.须血与血.须骨与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11、每个人都独立地来到这个世界,除了血缘,谁也不欠谁的,谁也没有对另壹个人必须尽的义务。要想获得,我们首先就必须给予。给予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既得到爱和德行,又得到灵魂的提升与内心的安静。
12、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吧。说:我想忘记。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的拥有的
13、年轻人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他们都过早地凋谢了,世界还有未来吗?社会需要为年轻人减压。为了一场“拜金”者的游戏,什么都让为生存奋斗的年轻人去背负,这不公平。
14、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壹个循环的过程。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壹个环节。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15、所学所言皆是心意识使然,倘若无学无闻,一物不为而闲坐,亦是有所 为也。学而得之,不学而避之,皆是相上文章,若要直探心源,却又不 在他途,就在不离为与不为处。
16、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师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日:“如何出离?”师日:“青山不碍白云飞。”——《紫玉道通禅师》
17、我们追求人生的幸福,“养心莫善于寡欲”,役物而不为物役,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要在物欲上贪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更不要轻易乱发脾气嗔恨别人,要长养慈悲心,以祥和化解暴戾。如此人生才能幸福快乐,社会才能安定繁荣。
18、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像被屠夫拴住的麇鹿一样。中间需要壹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壹个勤劳耐久的农夫耕田一样。最后需要壹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壹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冈波巴《宝鬘集》
19、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21经
20、有一天他到医院里看到脚部神经损坏.抬脚举足无法控制自如的病人,要靠人扶着慢慢复健。平日毫不引人注意关心的两只脚,竟连举起来都有困难,更不用说跨出一步了,所以他感受到应珍惜.感恩自己有完好的一双脚,可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21、你可以做捐助千万元的善事,但不能证明你能够一辈子做善事。壹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甚至在一段时间持续做善事都容易做到,难的是你一辈子都做善事。我们怎样才能一辈子持续做善事呢?必须把善的种子种到你的心田,而把善种播入心田之道就是孝道。
22、参禅之人千万莫在世间做出绝情的样子,以为此是修行。悲喜之缘应现 之时,且恸哭且开怀,刻意积忍反成病态。习禅者随顺因缘.观照因缘, 眼泪方流,泪从何起?眼泪不止,谁在哭泣?泪干,悲情何去?悲喜之 情怎碍本来面目。
23、而看看她们双手双脚的指甲,都经过美容师修剪,修得又细又长,涂抹得非常红艳,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深恐双手粗糙生茧。
24、中意识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闻思修善法种子,本熏无明,令其渐薄,无明薄故,起阿陀那执我亦薄,执我薄故,生起六识起惑亦薄,如是展转,有过斯尽,有德皆备,真修如是。慧远《大乘义章》卷三
25、我们今天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它们都是地球的表情,它在震怒时也会像人一样战栗.哭泣.流泪,内心也会千疮百孔。当我们的河流阻断,湖泊干涸时,也正是地球的血脉遭受严重破坏之时。
26、什么样的人最可爱?什么样的人最可亲呢?以“诚”待人,则人人可爱.人人可亲。人生若能以“诚信”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则彼此就能以纯真的本性,来利益人间。
27、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28、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于斯.夜于斯,时时刻刻行于斯,能够早晚时时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合于道理,就是真正体悟道理的精粹了。
佛系语录(三)
1、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孱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序品
2、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不可得,日常应缘处事, 用的是哪颗心?不要说什么佛心.禅心.清净心,此亦不可得。
3、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维摩经》卷中,问疾品自治心病,即可治众生病。若自有病,能治彼病,无一是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清净法门》
4、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欢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5、真正能够放下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破红尘的人,一种是背不动红尘的人。前一种出于主动,因此凤毛麟角,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所在多有。前一种飘然出世,后一种向尘世投降。
6、永不失望,更不绝望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 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
7、有了爱慕的心.承诺的心.专注的心.关爱的心.奉献的心.感恩的心.赞赏的心.尊重的心.理解的心.宽容的心.妥协的心.忍让的心.体谅的心,真情之爱就在你的身边。——净因法师
8、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懂得给心灵留白,方能在纷杂繁琐的世界,淡看得失,宠辱不惊,去意无留,懂得给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赏,拥有默契,懂得给生活留白,揽一份诗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诗如画。
9、无论做什么事,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 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件成一件。
10、世事千变万化,空谈会使人失去实干的时间,只是整天沉浸在幻想的 世界里,最终导致碌碌无为而终生遗憾。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犹 豫,不再等待。努力拼搏,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11、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是悲剧。这也许就是从生命最终会消失的意义上发出的感叹吧?可是佛家认为有生就有死,因此对于生死流转.死去生来不必过于介意。这种观念,是不是更豁达一些呢?
12、生:“要悟,能不能结婚?”心:“若是良缘,男大可婚,女大可嫁,随缘了缘,安家立业,不舍不执,与悟自性并不矛盾。对男女情爱,你应不着其相,既不压抑躲避,更不贪求放纵,无私地爱护.帮助对方,又不沉溺于恋情,这也是修行。”——心光
13、曾有人向往寺院的禅者生活,想到寺院享受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生活。禅师告诉他:自身就是道场,只要熄灭妄缘.放下杂念,哪里不是清净呢。
14、禅语意在说明人的心态愈朴素自然,愈能修得正果,即所谓的大彻大悟。味地急功近利。幺,在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精神的指引下,你的素质将得到最好的修炼。机遇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会稳操胜券。
15、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厌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而渡众生达于彼岸,无有休息。虽于无量无数劫中常勤精进,修菩萨行,教化众生,未曾分别劫数长短。“四十华严”卷二十五
16、我们需要壹个很长的寿命,那就是法身的寿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来照顾.延长,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来保护一样。因此我们除了照顾色身之外,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努力,使爱心永留人间。
17、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维摩经》卷上,菩萨品
18、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19、童年结对过家家的伙伴,少年同桌读书的女孩,青春走入梦境的姑娘,培养了我的想象力,左右了我的爱情观。时光流逝,颠沛流离,我以为自己早已忘记了她们,实际上她们已经悄然在我的心中扎根。年华愈是老去,记忆愈是清晰,往事愈是历历在目。
20、制非防恶亲,慈愍在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21、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
22、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在爱情.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23、很多人都想成就,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至今仍然没有获得成就,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与私心阻碍了内在潜能的展现。自大会阻碍获得解脱,私心会阻碍证得佛果。
24、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该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星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
25、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26、所处的时空不同,我们总有视野的死角,你看到的远不是事物的全部真相,或许真相正好藏在死角的那一边。与其抱怨,与其失望,不如多走几步变换一下时空。不同角度的呈现可能改变世界,也可能改变你。
27、善念不只是守住清规戒律,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善心。再会念经的和尚也只是和尚,唯有放下执着,真正做到修心,悟到佛的真谛,才能真正立地成佛,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