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佛经

作者:文案猫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90

静心的佛经

1、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2、佛家云:如果真心帮助,不挟带任何杂念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怕将来没有回报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对受施人存任何轻视之心的布施,就是真布施。

3、静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养精蓄“睿”,反观内心自性,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惕未来。亦即:止恶——诸恶莫作,持善——众吾奉行。静坐不离此意,即是真修行。

4、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四十二章经》

5、无论僧信,不背叛国家.私通敌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生事,不陷国家于危机。

6、这个世界上还活着的已没有唐朝人,没有清朝人,甚至很少有民国人。朝代是用来更替的,人生下来是为了死的。人生其实就这幺简单。为前人扫墓,实际上是为了让后人为自己扫墓。

7、获得一种人生,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另一种人生,没有人可以兼而得之。

8、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9、不要小看自己和别人,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10、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我们一定不要被犹豫和怯懦绊住脚步,不要害怕去爱,将爱大胆说出口,才能收获幸福的爱情。

11、壹个渴望自己真正在人生事业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就会从失败中找出 原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再打翻牛奶,他就会成为壹个成功的人。

12、不执迷科学,不沉醉哲理,只愿证悟真谛。闻思佛陀的法教而实修实证,是净化心灵和启迪智慧的唯一途径。

13、在这里看起来的好事,在哪里却成了坏事。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

14、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5、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16、选择做什么,怎么做,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你一旦选择,就必须承担后果,没有人能够替你承担。因是你种,果也是你收。

17、意识若转依,心则离惑乱。我说心为佛,觉了一切法。《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18、何谓菩萨能持精进?佛言:求心不可得。《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19、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

20、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日不可思议。——《兴善惟宽禅师》

21、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文殊师利问经》卷下

22、佛言: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和,当顺礼度。《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告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十二

23、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9经

24、给别人留多少余地,自己就拥有多少腾挪的空间。要自由地舞蹈,就不妨给别人的余地留大一些。

25、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

26、随缘,是面对,是接纳,坦然面对一切外境,欣然接纳一切结果,有此心境,则无所忧畏,无善而不可求。

27、修行,头壹个就要懂得“吃亏是福”,我愿意吃亏.我愿意上当,不肯 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不能修行。

28、超越古人是有志气,不让今人谓无肚量。

29、的真实写照,自然的感召力是无穷尽的,无须张扬,也自会聚集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30、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静心的佛经(二)

1、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圣严《108自在语》

2、壹个人拥有比较健全的意识是成功的关键。习惯于听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动自发,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你就永远抓不住新机会。

3、我热爱永恒的光,不喜欢黑夜的漫长,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永恒之光中的一生平淡,而不愿接受黑夜里的流星灿烂。

4、多瞋恚者,死当堕泥犁,后虽复人身,面貌丑恶,人所憎恶。《菩萨地持经》

5、有些地方本来可去可不去,但最终还是要去,有些事本来可做可不做,但最终还是做了,有些问题本来可想可不想,但最终还是得想。人总是这样不由自主。

6、佛说:有六种行为,可导致钱财日益耗减:一是嗜好饮酒,二是喜欢赌博,三是早卧晚起,四是喜欢聚众吃喝,也喜欢被人请吃请喝,五是喜欢与那些思想不健康的人混在一起,六是傲慢.瞧不起他人。

7、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无量义经》

8、什么样的人会痛苦?忽略拥有,而追逐欲望的人,会常常痛苦。什么样的人会快乐?珍惜拥有,而少欲知足的人,会常常快乐。

9、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宁静最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崇高的境界。

10、壹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壹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对于跟我们有怨的人,要去宽恕,对于跟我们有恩的人,要去报恩。

11、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

12、我们每个人心上负担岂止一块石头呢?金钱.名位.爱情.生活.职 位.权利……这些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了,还有那是非.得失.荣辱. 苦乐等,更是奇重无比。

13、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14、相由心生,这是一句佛语。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而相由心生,笑容就是心灵的一面明镜,真实地映射内心所种的因。心是一块田,种什么,得什么,心若不自由,走到哪里都是囚笼。心若无归宿,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15、你只要让自己的心萌动着活力,让自己行动起来,自然会得到许多全新的体验,因而对生命和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这便是修心的意义所在。

16、有些人的爱只执著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17、禅,就在自己与万法应对之处,不能当下坦荡,就会分别妄想.烦恼千差。 妄想起时,切莫用佛性对治,不执妄.不执佛,佛妄宛然,却不碍我当 下之坦荡,到此地步,即可与祖师同心。

18、若自得利,先推他人,其心常一,无有放逸。见他得利,欢喜如己。《菩萨善戒经》卷六

19、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 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 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20、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认可。

21、生命之所以是人最贵重的财富,是因为生命不能重来。浪费一天或一小时,一分一秒,都是浪费了最宝贵的“当下”的生命。

22、念佛一路,即是人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莲池《答净土四十八问》

23、好人好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如同钻石不是为了别人而发光一样。好人好事是为自己做的,为的是让自己心灵-驻于宁静幸福的境地。

24、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澫益《阅藏知津序》

25、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弘一《佛法大意》

26、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27、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而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经集》第四品,第十章《毁灭以前经》

28、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与。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29、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如果连自己都不肯好好善待自己,那这个人当真是无药可救了。

30、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静心的佛经(三)

1、我幻想着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与你归隐山林。清晨,鸟语花香,风清雾茫,十指相携,找山而上。午后,竹林清禅,素纸笔杆,一笔一划,墨色晕染。傍晚,梨花相伴,一筝一琴,相知相鸣,月柔星叹。

2、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生。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亿杂类之身。《净度三昧经》

3、星期日在社会上一般的机关行号是休息日,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还包括精神上的调息,这就是所谓的“星期日”。

4、可悲的是有太多的浪子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错过壹个又壹个来救自己 的菩萨。

5、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佛法斯亦然,利养故灭尽。《迦旃延说法灭尽偈》

6、人常说:“施恩于人共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

7、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浮躁去,富足来,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清·普能嵩

8、或许经历的太多,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开出了一朵禅意的莲,参不透浮生若梦,便只想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守候这人生中的似水流年。

9、因为过于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于是对死亡既没有作好任何准备,对来生也毫无把握正确的方向。

10、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难以预料。过去的是杂念,应该在时光的河流中淘尽。未来的是妄想,应该用淡然的心等待。

11、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一证严法师

1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想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脚踏实地,专注于小事。

13、做人修行,做一件善事或做一天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行善。在佛家看来,前者是布施积福,后者才是真正的觉悟。“大爱无私,至善无痕”,壹个人倘若拥有这样的品质,便与圣人无异了。

1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就是爱的表现。虽然只是大

15、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华严经》卷五十四,十地品

16、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7、不可虐待劳工,不可剥削劳力,应该给予劳力公平合理的待遇。

18、“将心比心”的意思是说,用自己的心衡量别人的心,能设身处地地 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就是要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 为善。

19、立一念,信足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勿聚会。……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般舟三昧经》

20、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一心。《中阿含经》卷四,《波罗牢经》

21、能放下身段,弯下腰做资源回收,是真正的去我相.灭我执。

22、而“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为格杀,也就是说要格除物欲,人心才能向善。

23、家庭和谐,即使物质贫乏,仍是富在天伦之乐中,否则再多的钱财,也抵不过家庭失和的苦恼和缺憾。

24、在壹个不安静的世界,世界需要这样的安静。安静是对不安的治疗,这样的安静者是人间的良药。安静的人并不寂寞,这样的安静者有他自身的归依者,就像厌离嘈乱向往寂静的人,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要找到并依止雪山。

25、苦,是人生起跳的弹跳板,乐,是人生堕落的软陷阱。

26、于此财.法二种施中,法施最上,胜妙第《本事经》卷五

27、报应真的会发生吗?佛日:善恶之事,自由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一《佛说阿难分别经》

28、一切诸佛所开演,无量方便皆随悟,设诸如来所不说,亦能解了勤修习。《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分享到: